摘要:2019年,赵光蕊一家人搬入新房,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,老二、老三都是搬到这儿以后才出生的,这里交通便利,乘公交车十几分钟可直达县城,从家里去社区卫生院、去县医院都很方便。 ...
提供创业培训、项目开发、融资服务等各项服务,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增收,培养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
因此,受灾期间,群众急需的就是生活物资。指挥部是防汛救灾的中枢,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6月1日,在水富市的洪灾救灾中,党员干部喊出了跟我走,别害怕大家不要慌,一切有政府的声音,让恐慌的群众迅速安静了下来,有了主心骨。因此,一旦发生灾情,就要在快字上做文章,快速启动应急预案,及时形成强有力的指挥体系,统一指挥调度和救援,避免各自为政、贻误最佳救灾时机,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。今年以来,昭通市各级党委、政府和党员干部,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,时刻绷紧防汛救灾工作这根弦,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立足防大汛、抗大旱、抢大险、救大灾的措施,想尽千方百计、历尽千辛万苦、排除千难万险,最大限度做好防汛救灾工作——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——昭通市2023年防汛救灾工作综述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,山高谷深、河流众多,地质构造复杂,碎片化程度深,自然灾害频发,有无灾不成年的说法。从过去昭通发生的洪灾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来看,有的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,有的则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,让人防不胜防。昭通特殊的地质结构,决定了昭通洪灾的特点,来得快,破坏性强,有效抢救时间短,容易出现次生灾害。
灾情处置,讲究的是一个快字,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,快速启动应急方案,赢得救灾的主动权。让受灾群众体会到天灾无情,人有情的真正内涵。目前常见的土地流转、房屋出租等能够产生财产性收益,但为数不多。
今后各项政策补贴力度可能减弱、速度也会放缓,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分红到期,转移性收入增长预期不容乐观。四是重点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扩宽农产品上行渠道,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和农村配送服务体系,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建设,稳住和促进脱贫人口经营增收。(六)财产净收入体量少。这部分群体由于受政策限制和自身劳动效能限制,规模企业不愿意吸纳,难以外出。
二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产业。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,针对用人单位和市场劳动力需求缺口,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和专项招聘会。
加强培训载体建设,整合现有培训资源,充分发挥夜校、职校、技校等培训主体优势,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培训质量。对设立农业产业车间的企业,可按照规定享受创业贷款,实施用工岗位补贴,同时结合本地市场需求,合理设置市场标准,通过本地自需订单撬动企业发展。作为曾经的全国贫困人口最多、贫困程度最深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级市,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成为了昭通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,事关农村和谐稳定与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: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
农业产业链延伸短,大多集中在较低级别的生产加工中,销售渠道、仓储物流以及品牌建立滞后,大大影响实际价值的创造,导致农民参与度偏低,参与形式相对简单。一是围绕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,抓好思想意识和作风建设,深入推动基层党组织学习创新,加强同其他示范村和先进地区的交流,拓宽认识边界,提升管理能力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加工车间,组织不能外出的劳动力从事手工工艺、来料加工、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为农民群众在家就业创造条件。(六)努力增加财产收益。
休闲旅游农业的内容几乎都是对饮食、参观、体验的追求,农业教育和乡土文化挖掘尚浅,缺乏创新和特色。二、昭通促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建议(一)以增加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线,提高脱贫人口劳动生产率。
一是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农业品牌培育与带动等举措,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,着力巩固产业扶贫和产业增收的成效,确保在家的、有能力的农户都有1个以上稳定的当家产业。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,在合法、公开、合理的基础上,允许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组织中获得合理报酬,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热情,更好地带动农民持续增收。
农民入股的集体经济大多处于投入阶段,集体收益分配尚有很大提升潜力。如创业担保贷款按政策要求,需要担保人,但大部分农民群众缺乏这方面的资源。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创业、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就业循环。落实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,加快适应山地地形的中小型农机推广。(二)脱贫人口创业难。生态畜牧业是昭通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。
休闲旅游农业、文化农业、研学一体等新的商业形式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,但发展规模和质量仍存在不足。二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力,未能给创业群众提供足够的帮助
(七)深入开展移风易俗。二是部分劳动力受家庭限制(照顾小孩、老人及家庭), 不能实现外出就业和就近脱身就业。
(六)努力增加财产收益。一是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,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、重要水源地、自然保护区转移支付力度。
二是扶持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,不断提高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、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组织化程度、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、提高经营能力和效益。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,加大畜禽养殖结构调整力度,提高节粮型食草畜牧、小家禽比重,改变畜牧产业结构,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,不断提高养殖比较效益。休闲旅游农业的内容几乎都是对饮食、参观、体验的追求,农业教育和乡土文化挖掘尚浅,缺乏创新和特色。真正实现资产跟着能人走,能人跟着项目走,项目跟着市场走。
同时,针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、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群体,大力开发乡村保洁员、乡村道路维护员、乡村公共安全管理员、乡村公益设施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大多还是以种、养为主,加工制造业少,没有服务业、高新科技产业等。
(三)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,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。提供创业培训、项目开发、融资服务等各项服务,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增收,培养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
一是法定年龄外的劳动力仍然有就业需求。二是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,对农民闲置的承包地、宅基地、池塘,以及废弃场地等开展整理,引进或兴办经营项目,以转让出租、合作开发、作价入股、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流转,使闲置资源成为农民的经营性资产,助力农民增收。
加强培训载体建设,整合现有培训资源,充分发挥夜校、职校、技校等培训主体优势,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培训质量。我市虽已脱贫摘帽,但已脱贫的多数人口仍属于低收入人群,还有少部分脱贫户对政策依赖程度较高。围绕昭通特色优势产业,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,积极引导转化一批、扶持壮大一批、招商引资新上一批、借助外力挂靠一批,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、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、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企业体系。三是着力引导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,实现农民增收、企业发展、地方受益。
尤其地处偏远、资源匮乏的村,没有发展集体经济强有力的抓手,带动群众就业、增收效果欠佳,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:一是运营不规范,大多实际由村委会主持经营,没有吸引其他主体专营,容易形成无序经营和等靠要思想。一是创业群众普遍存在缺资金、缺技术困难,经营效益不高。
休闲旅游农业、文化农业、研学一体等新的商业形式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,但发展规模和质量仍存在不足。对设立农业产业车间的企业,可按照规定享受创业贷款,实施用工岗位补贴,同时结合本地市场需求,合理设置市场标准,通过本地自需订单撬动企业发展。
针对昭通林业资源丰富和生态建设要求,要充分利用各地林业资源,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下产业,重点加快竹子、花椒等基地建设,提高林产品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,发展林下养殖业和林下种植业,把禽类养殖和食用菌、中药材栽培作为调整畜牧业结构,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的优选项目,进一步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。三是产出效益不明显,发展能力不足,主要依靠项目支撑。